艦載機降落時以飛行員的視角看過去,今天航母的艦島確實是在右邊的,至于航母的艦島為什么要放在右邊?有一種個人認為比較靠譜的說法就是:這是螺旋槳飛機時代的傳統(tǒng),以前的那些螺旋槳飛機通常是以左旋槳為主,所謂的左旋槳就是以飛行員的視角來看螺旋槳是逆時針旋轉(zhuǎn)的,往飛行員的左邊旋轉(zhuǎn),而螺旋槳左旋的力是由飛機上的發(fā)動機給的,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力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知道,螺旋槳肯定也會給發(fā)動機一個相反方向的力,而這個反作用力就會使發(fā)動機有一個類似“右旋”的動作,所以,在這個力矩的作用下,對于整架飛機來說,就會產(chǎn)生一個“右偏航”的趨勢(也就是從飛行員視角看過去,飛機有向右偏轉(zhuǎn)的動作),如下圖所示:
▲反作用力矩帶來右偏航
上圖中的就是螺旋槳對飛機的“偏航影響”,“偏航”普遍存在于螺旋槳飛機中,包括直升機也存在這種情況,至于是“左偏航”還是“右偏航”,則是要看螺旋槳的轉(zhuǎn)動方向了,而以前航母的螺旋槳艦載機是以左旋槳居多,所以,螺旋槳對飛機的影響基本上都是“右偏航”,而為了保證飛機能夠保持直線飛行,就要消除這種“右偏航”的影響,所以,此時就需要給飛機施加一個“向左邊修正”的力,來抵消掉飛機的右偏航。
▲螺旋槳飛機中普遍存在的偏航運動
但是在施加這個向左邊修正的力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右偏航影響與飛機的飛行速度有關(guān),即飛機的速度越快,其右偏航的趨勢就會越明顯;反之,右偏航影響就越弱。這個其實很好理解,飛機速度越快,說明螺旋槳轉(zhuǎn)的就越快,那么對飛機向右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右偏航也就越明顯了。所以,為了盡可能消除偏航影響,這個向左修正的力也需要跟著飛機速度的改變而改變。此時問題就來了,艦載機在航母上降落時是一個逐漸減速的過程,速度會越來越慢,即右偏航力就會越來越小,而左偏航修正的力雖然也在減小,但是其減小的速度要小于右偏航力,所以,就會導致飛機在降落時出現(xiàn)左偏航的趨勢,即容易向左邊飛。
因此,正式考慮到了這種情況,如果把航母的艦島放在航母的左邊的話,那么在理論上就會增大螺旋槳艦載機在降落時撞擊艦島的概率,當然,這種說法是螺旋槳飛機時代,今天的噴氣式戰(zhàn)斗機并不存在什么“左偏航”、“右偏航”這樣的情況,但是因為航母艦島裝在右邊是以前的傳統(tǒng),所以,也就沒有刻意去改變。除了這種解釋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跟人的生理習慣有關(guān),即:相對來講,左邊的東西會比右邊的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人對左邊的目標更敏感),如果把艦島裝在航母的左邊,在艦載機降落時可能會分散飛行員的注意力,從而增大事故發(fā)生的幾率。
航母艦島并非都在右舷——至少一開始并非如此。
第一艘可以用的航母是英國的“暴怒”號,它是一艘沒有艦島的平甲板型航母;第一艘一開始就作為航母興建且第一個建成的航母是日本的“鳳翔”號,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有艦島的航母,艦島在右舷,但后來這個艦島礙事,日本人把它拆了。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是英國的“百眼巨人”號,它同樣是一艘沒有艦島的平甲板航母。
第一艘航母“暴怒”號沒有艦島
第一艘直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號也是平甲板型,沒有艦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