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研究課題挑選中,李德軍團隊的目光鎖定在了百草枯身上。“我的想法很直接,當時我們研究所的經濟狀況和在國內的知名度都非常非常低,如果我再挑一個和大院大所重復的課題,再沒有重大突破的話,那我們將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當時,我選課題就一個原則,不跟那些大研究院所碰撞,他們選的,我就不干,萬一大院大所提早突破且已經產業(yè)化,那么自己的課題就白做了。很簡單,我就找一個沒人研究過的試試看,畢竟那時我們這太弱小了,層次比較低。”
不知出于何種原因,百草枯沒有被納入“大院大所”的選題范疇。而李德軍用“誤打誤撞”形容自己和百草枯的淵源。
在持續(xù)性的攻關研究中,李德軍團隊遇到了難題,百草枯的技術攻關難度太大,超出了他開始的預期。在此期間,李德軍的團隊面臨壓力幾度接近崩潰,“其實想一想,當年好多大專家都知道它不好玩、不好弄、不要動他。我為什么要動(百草枯),但是沒辦法,我就是想干一點事兒,再復雜,再費勁我也得弄。”
攻克百草枯生產工藝技術之后的李德軍迎來了事業(yè)的第一個高峰,引起了國家層面的注意,“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部開始立項對百草枯的清潔生產工藝和吡啶堿生產工藝進行了攻關。
同期,百草枯廢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又被列入國家“863”項目,李德軍的事業(yè)蒸蒸日上。而在同行業(yè)重點企業(yè)的協同攻關下,百草枯從原料生產到三廢利用和處理技術一躍達到國際水平,形成了萬噸級的、完整的連續(xù)化、自動化工業(yè)生產規(guī)范體系,在中國幾百個農藥品種中名列前茅,成為舉足輕重的當家品種之一。2010年,國家化學化工聯合會授予山東省農藥研究所科技進步一等獎。
百草枯如此受市場青睞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優(yōu)越的除草性能。病人李娜家屬表示,在草甘膦和百草枯之間,更喜歡用百草枯,因為百草枯“便宜又好用,藥噴上去一個小時左右,草葉子全蔫吧了,不用翻地,就能接著種。”
李娜家屬所言的百草枯便宜又好用,在業(yè)內存在共識。百草枯除草遇土鈍化,雖然百草枯打到草上的時候會起到除草效果,但是一遇到土壤便鈍化了,不再發(fā)揮效果。換句話說,百草枯不傳導、不會傷害植物的根,也不會在土壤和植株里面造成殘留危害,另外其發(fā)揮作用特別快。
李娜家屬所言的“不用翻地”,則是指免耕種植。農作物免耕種植主要是建立在百草枯的使用之上。以長江流域為例,水稻收獲后,不用耕田除草,直接噴灑百草枯,將水稻稻茬和雜草全部打死,然后播種油菜或小麥,省工省力,還可以搶農時,這種噴藥方法已經大面積使用多年。
有統計數據顯示,每公頃實施免耕搶茬將比普通翻耕平均增收1000元-1200元,2010年,通過免耕栽培技術的實施使全國農民在普通翻耕收益的基礎上多收入200-240億元。而且,實施免耕作業(yè)一年可減少作業(yè)工序2-5道,降低作覚n殺?0%左右。
李德軍表示,如果7萬公頃作物種植面積全部推廣免耕作業(yè)技術,每年至少可節(jié)約灌溉用水1億立方米,這相當于整個北京懷柔水庫的蓄水量。
李德軍團隊攻克百草枯生產工藝技術之后,大規(guī)模的百草枯國產化,拉動了百草枯上游各種化工原料產業(yè)鏈的發(fā)展,特別是吡啶堿系列產品。長久以來,我國的吡啶和百草枯一樣,主要依賴進口。百草枯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之后,在強大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南京紅太陽、山東綠霸等企業(yè)相繼攻克了吡啶的生產技術并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而在吡啶上游,又接力拉動了乙醛、乙醇、紅(木)薯等原料及其支鏈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由此,發(fā)展出了一條完整成熟的龐大產業(yè)鏈。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在這條產業(yè)鏈上討生活的所有從業(yè)人員,粗略估算至少有30萬人。

1999年,我國經貿委發(fā)文明令禁止淘汰了金屬鈉法工藝之后,山東省農藥研究所與南京紅太陽集團合作成功開發(fā)出國內第一套2000噸/年氨氰法工藝,將百草枯國產化發(fā)展推上一個新臺階。
有一天,“中國百草枯之父”李德軍去聆聽了一次關于診治百草枯病人的講座。他第一次看到了百草枯病人的圖片。聽完講座后,他把自己關在屋里陷入沉思,兩天沒怎么吃飯。“百草枯是我迄今科學研究生涯最得意的作品。我沒想到這么得意的作品上面出現了如此嚴重的瑕疵,讓我感覺到,有一種負罪感,我感覺這做的什么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