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龍
迷惑龍喜歡群體活動,當一大群阿普吐龍從遠處走來時,一定是塵土蔽日響聲如雷--這就是它以前的名稱(雷龍)的由來。迷惑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很狼吞虎咽。食物從長長的食營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兒,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

雷龍
與梁龍、重龍同是梁龍科的成員,但迷惑龍與它們的關(guān)系較遠,所以與春雷龍、原雷龍共同分類在迷惑龍亞科之下。到21世紀迷惑龍屬有了四個有效種,埃阿斯迷惑龍(A.ajax)、秀麗迷惑龍(A.excelsus)、路氏迷惑龍(A.louisae)及小迷惑龍(A.parvus)。但是在雷龍被并入迷惑龍屬后,質(zhì)疑的聲音就一直存在。2015年,由于雷龍重新成為梁龍科梁龍亞科下的獨立屬,雷龍屬下包括有三個種:秀麗雷龍、小雷龍(B.parvus)及胸飾雷龍(B.yahnahpin),迷惑龍屬下包括二個種:埃阿斯迷惑龍(A.ajax)和路氏迷惑龍(A.louisae)。
6.翼龍
翼龍又名翼手龍(Pterosauria),是一種已經(jīng)滅絕的爬行類動物,共有近100多個品種。[1]盡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并不是恐龍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生存于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于身體側(cè)面到四節(jié)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xiàn)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厘米長,有巨大的尖嘴。

翼龍
翼手龍比其它的翼龍身形要大,它們幾乎沒有牙齒,其它的翼龍有牙齒。典型的翼手龍的尾巴要比其它翼龍短,其頭上長有頭冠。一些翼龍的大小與一般鳥禽無異,還有些卻可以長得像小型飛機場一樣大,最大的翼龍,其翼長為三十九英尺(12m)。

翼龍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jié)構(gòu),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jié)構(gòu)。翼龍類由皮膜形成翼面,皮膚、肌肉、與其它軟組織構(gòu)成的膜,膜從胸部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翼龍的膜只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向后沿體側(cè)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鉤。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yīng)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jié)實,后腿長而細,其構(gòu)造表明不適應(yīng)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后肢懸掛。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豎式,與頭部連成直角并向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shù)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系列位于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huán))所加固。

翼龍
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shù),依據(jù)化石建立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fā)達,其質(zhì)量占腦質(zhì)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占其腦質(zhì)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風神翼龍(羽蛇神翼龍)。展開雙翼有11~15米長,相當于一架飛機大小。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隱居森林翼龍,翼展開僅25厘米,近似于一只燕子身型大小。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gòu)造特征。
翼龍的前肢高度退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jié)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gòu)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并連結(jié)著身體側(cè)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fā)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cè),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